從手遊看短期營收目標與長期策略的衝突


每年6月,都是這款遊戲的周年活動(參考舊文:手遊告訴我們的3個職場趨勢 ),除了有很多免費的贈品、黑球,道具卡之外,也是每年遊戲新角色大量增加的時候,是球員大洗牌的時刻。

簡單來說,就是要你花錢抽球員,讓自己的隊伍可以跟得上球員卡出的強度。這一點其實大家都可以理解,所以從今年4月開始,同盟的師兄就開始呼籲,大家把抽卡用的夢球省著點用,留到6月,而且先停看聽,再決定黑球要投資在哪個新球員身上。畢竟在6月的新卡還沒出來的時候,很多事情都是未知數。

果不出其然,6月3周年的活動中,新角色提升得太誇張,換句話說,就是你如果不抽,你的戰力就會弱化,之前隊伍再強都是個屁(不是說之前的球員不能用,而是需要新的組合技)。

到目前聽起來都很合理,但遊戲公司Klab卻犯了3個相當嚴重的舉動: 

(1) 鬼才相信的抽球員機率

第一個Pool是3+1,也就是說抽3次送1次免費抽,沒有保底(就是保證一定會得到球員,所以有可能抽了很多,但一個新球員都沒有)。表定機率是5%,但實際上幾乎是遠低於這個數字,大家哀號連篇,有人就開始棄坑(就是退出這個遊戲,從此不玩了)。

這一池,有人花了大把的錢都還抽不到看板球員,你就知道有多不爽


3+1池





(2) 課金角色的出現

抽球用的夢球可以從平常登入/遊戲公司贈送/打活動而得 or 花錢買,花錢買的成本1顆10元,要5顆才可以抽1次,所以抽1次的成本是50元;大家通常就是一次10抽,也就是500元。但,如果你手上都是非課金的夢球,成本=0。

大概是遊戲公司看到討論版幹譙的程度以及客戶流失的速度,開始推出只要用"課金夢球"就保證可以拿到某個球員,分10 steps,倒楣一點到最後1個step才抽中,要花205個付費夢球。有人step 1之前就中了(only 1球),我想這大概就只能歸類在運氣了`。

這樣一來,不就是要大家去課金? 所以,又有一堆人不爽棄坑了 !!



(3) 新球員的pool + 課金角色池狂出

雖然周年活動都可以預期,但,今年也太密集吧。這樣抽法大概只有油王(阿拉伯的玩家)才有辦法應付這樣的場面,反正錢砸下去就有。但更讓大多數玩家不爽的,還是機率問題。多少人花了好幾千球都抽不到想要的球員(不是重複,就是永遠抽不到你想要的),遊戲公司強力操控機率的指控又排山倒海而來。

記得去年的活動大多都是6 steps,絕對保底(step3 50%機率, step4保證得1SSR球員, step6保證至少得1個看板新球員),大家當然樂意抽,畢竟沒人想花了錢卻一張新球員都沒有。

6 steps的池,我最喜歡的,因為有保底





那,這些到底跟企業的長短期策略有甚麼關係呢?

秉持著長期做併購跟策略的嗅覺,去翻了翻遊戲公司的財報,發現去年整年度是虧損的,而且這個遊戲的營收成長力道從去年下半前就開始減弱(該公司有許多IP化的遊戲不只這款手遊)。

所以可以想像得到的是,現在看到的活動都是在衝短期的現金流量以補足帳面上短缺的現金流量。平常不課金的玩家流失是必然,但如果流失的客戶都是之前願意砸錢的玩家,那問題就大了。

所以我觀察到以往都匯在新球員抽球活動的前3天會公布是那些球員,抽球方式(3+1, 保底, 平抽....),大家都有個心理準備。但是這次卻都沒有,我猜想應該是還在對這些行銷活動的影響在做A/B testing,還有流失客戶背景分析,才來決定。

短期營收重要還是長期客群經營策略重要 ?

必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會隨著企業的發展期,產業別,資金狀況有所不同。

但以手遊產業來說,平均1款遊戲的壽命是3年,寶可夢這種實在少見。在這樣的狀況下,遊戲公司可能不是太在乎客戶的流失率,在意的是如何從願意掏錢的玩家將收益極大化,也就是徹底的實現行銷學中說的80/20法則。

但是若以一個需要長久經營的企業,這樣的做法簡直無異是自殺。除非你的產品是無可取代,不然這樣的操作法會大大的損傷企業的品牌價值。當然,手遊產業就是有種運算法讓你既討厭他,但又忍不住課金,跟一般的產業不太一樣。

身為一個玩家來說,我可以理解遊戲公司的做法,但我必須說這次的操作實在太過粗糙,粗糙到許多老玩家都棄坑了。回到遊戲本身的平台來說,如果剩下來的都是超級有錢的玩家,那也不好玩。

課金多的理應受到多一點特殊待遇,但這次的做法嚴重的破壞有無課金玩家的平衡,也就是回歸到現實中資本主義的世界。

但遊戲公司卻忘記一個線上世界一個不變的道理,許多人在線上玩遊戲/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就是為了要擺脫現實社會中的無奈與限制? 

如果把線上世界變得跟線下一樣的現實,那也就失去了手遊背後那個虛擬世界的精神了。

----

小 Mi

曾擔任矽谷創投分析師、併購顧問、亞洲綜合性財團的海外戰略主管,目前擔任上市公司的戰略主管,負責企業改造及新商業模式建立。康乃爾大學應用統計碩士畢業,並於近年取得UCLA跟新加坡國立大學 EMBA雙聯學位;曾於旅居美國(紐約+矽谷)、新加坡、上海,擁有豐富的海外生活經驗。

有深厚的東方思維加上長年於西方商業社會打滾,讓他的東西方混合思維,在企業對外擴張時扮演了很好的協調者角色。目前也擔任孵化器的創業顧問/導師,協助新創公司驗證/建立商業模式;同時他也是<起初文創>種子講師,主要講授商業模式,創新,以及人生定位相關議題。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