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可以傳承給下一代的資產



「我小時候哪有人跟我說要怎麼規劃金錢,要不是遇到我先生,我可能也跟他們一樣,現在落入財務危機中」

身為電子業高管的朋友M昨天與我對話的開頭就劈哩趴講了一堆她家族的事情。我一聽這案子絕對不單純,於是就追問了下去,這才知道,原來我所擁有的財務知識/理財觀念,在大多數人腦袋瓜中並非是個common sense。案例中,有不斷的刷爆信用卡去支付開公司要用的營運金、有不斷的超支去購買非必要性的資產、有道聽塗說在房價開始要下跌的時候買了間在桃園的房子、有因為朋友鼓吹他要做文青,就要開個咖啡廳才像樣,所以在鳥不生蛋的地方開了間咖啡廳,然後就負債了200多萬。

整個親朋好友都落入這樣的狀況,在被驚嚇之餘,給了她一些建議之後,掛上電話,抓起了「狄壤」寫的書。翻到他書中當時重重的震撼我的一句話:

所謂的傳承,最重要的是傳遞無形的觀念,而不是有形的資產;富過三代的,都是重視傳遞觀念,而富不過三代的,想的都只是傳遞資產

這句話剛好也與JD Vance所著的「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中描述他門兄弟與父母深深被地被長久在鐵鏽區居住的家族觀念影響,到後來抓到機會去軍校服役,改變了思維,最後進到耶魯法學院。但對照其他同學的行為舉止觀念,才理解為何大多數人都逃離不出家族詛咒的厄運

三種傳承給下一代的資產

(1) 有形的財富

這個是大多數華人的思維,傳承,就是給錢,確保下一代衣食無虞。但可別忘了,資產可以被敗光,如果不再持續創造現金流,那別說富過三代了,下一代可能就坐吃山空。一個朋友家長輩的例子就是如此,在習慣優渥的環境卻又無法創造收入的狀況下,不斷地變賣資產,下場大概都可以推測出來了

財富,有出無進,終究會空

(2) 精心的布局

用白話一點來說,就是替下一代創造有利的環境。有些長輩在年輕時想辦法移民,弄海外護照(新加坡/加拿大/美國), 小孩自然而然的有雙重國籍的身分。它們的解釋是,小孩成年後的經濟狀況不得而知,到時候讓小孩子選擇要拿台灣還是海外的護照就讓他自己選,而不是到時候沒得選。

另一個例子是當朋友當中階公務員的爸爸,在SARS期間買下了屋主亟欲脫手套現的信義區房子,算是賺到,但身邊也不可能全部把家當賣掉去買這間。於是靈機一動,把房子買在兒子的名下,繳了頭期款,跟他兒子說,你剛開始上班,你就用你薪水的2/3付房貸,不夠的我再補貼。就這樣,現在那間房子價值已經不斐,而且我朋友先苦後甘,也不用現在急著買房子

我小時候爸媽去銀行處理事情或假日去加班辦公的時候偶爾也會故意帶我去,所以我也觀察父母怎麼跟銀行打交道,怎麼去跟水果供應商談判,怎麼挑出適合的水果,要去哪裡找二手器具,為甚麼要寫簽呈.....很多很多很多,都是那個時候父母的精心規劃。

很多事情,刻意,才會有效

(3) 無形的觀念

觀念=習慣=面對事情的思考方式,他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很多人忽略了它。小從日常的生活習慣,到面對壓力的處理方式,財務規劃,夫妻相處的模式都包含在這裡。

舉個例來說,小時候我就被要求刷牙前要用牙線,因為老媽一直說把牙齒顧好,以後就不用花很多錢去換牙齒;小時候我的零用錢是預算制,包含我拿的獎學金,紅包,都要用預算的方式去分配我要怎麼花。但到了高中,我開始對財務有自主權,但因為小時候的訓練,所以不會歪掉。

而我記得從我可以辦存摺的年紀開始,老媽就帶我去郵局,要我「自行」找櫃台小姐辦開戶,而她就在旁邊看著,必要時才給予協助;包括「自行」去小港機場 「自行」check-in搭飛機去台北,「自行」搭車從高雄去花蓮,「自行」去找銀行理專,討論要怎麼處理老媽替我存但即將到期的投資。

因為很多的「自行」,所以被迫養成要獨自判斷的習慣,也讓我在許許多多的事情上,多了份留意,多了份細心,也學習著自己要對自己的決定當責。

觀念,就是家族中世代相傳的DNA,包含了有意識的傳承與無意識的模仿

兩個父親給的鐵律

在財務上「量入為出」以及「不要去貿然涉足自己不了解的投資」,這是父親給我的兩條鐵律,至今,仍然受用。

觀察朋友家人的例子,基本上就是踩了這兩個大忌。原因其實很多種,但我歸納出來就是驕傲。因為覺得自己很會賺,就亂花錢,因為自己在某個領域很成功,就覺得可以把這套模式複製到任何一個投資/產業。

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 箴言16:18

「量入為出」這件事情,其實在小時候對於透過零用金的預算分配,其實就有這樣的觀念;而後者其實是促使我為甚麼那麼愛吸收新資訊/閱讀的原因。因為不想被誆,但又對投資機會很好奇,所以唯有透過廣泛的閱讀,與人聊天,學習分析的技巧,反覆驗證,才會出手。

這不是我每天在做的工作嗎,替老闆判斷投資機會,判斷新事業,控制風險,抓對出手時間,原來,這是父親給我的DNA。

一個不同於過往的環境

環境對於個人習慣/性格的影響在於同質化,難怪孟母不是閒著沒事要三遷阿。人小時候培養的習慣都是靠模仿而來,從模仿父母,到小時候的玩伴/親戚,同學,老師。起頭故事的主角,是家族中唯一離開台南的家族成員,所以導致了想法/觀念/視野都已經脫離了原本高度同質的環境。

回頭想想,我父母也都是家族極少數中離開故鄉的成員,或許本身就有些叛逆的個性,但也就是脫離了,才能利用在家鄉外的所見所聞做出有別與過往不同的選擇。

不同的選擇不代表是正確的選擇,但有著更多的資訊,思考的過程,都可以降低思考的盲點。這也是自己一直鼓勵到30歲還住在家裡的人一定要搬出來住,想去海外留學/工作的人一定要去嘗試一次,多去參加不同於自己產業的活動,還有我最近在做的,閱讀不同於自己領域的書籍。

結語: 

其實我父親還說過很多次名言,包含了 : 「看一個人成不成功,要看晚景」、「他全身上下的家當大概只有那台BMW」、「很會賺錢沒關係,但也要很會理財與防守,攻擊與防守同樣重要」

擁有好的理財觀念,不是一定會讓你賺到很大的財富,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會讓你留得青山在,老來無虞。

-
小 Mi

曾擔任矽谷創投分析師、併購顧問亞洲綜合性財團的海外戰略主管,目前擔任上市公司的戰略主管,負責企業改造及新商業模式建立。康乃爾大學應用統計碩士畢業,並於近年取得UCLA跟新加坡國立大學 EMBA雙聯學位;曾於旅居美國(紐約+矽谷)、新加坡上海,擁有豐富的海外生活經驗。

有深厚的東方思維加上長年於西方商業社會打滾,讓他的東西方混合思維,在企業對外擴張時扮演了很好的協調者角色。目前也擔任孵化器的創業顧問/導師,協助新創公司驗證/建立商業模式;同時他也是<起初文創>種子講師,主要講授商業模式,創新,以及人生定位相關議題。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