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創業前你可以做甚麼準備?

年輕人創業前該準備的五件事|ALPHA Camp Blog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2017年的大學畢業生,僅有22%把去大公司工作當成第一志願。多數都希望到具有潛力的新創公司 or 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創業。

大公司的僵化造成了無趣+沒有彈性,2006開始的去中心化趨勢也慢慢在這個世代開花結果(簡單來說就是不是中央集權的集中管理,而是更尊重個人/個附屬組織的獨立發展),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家喜歡獨立,有彈性,不受管制,也期望在工作上不是只是為了錢而工作,而是要好玩,有趣,有意義。

大公司退散,新創公司與個人品牌興起。創業,成為了顯學

多年在孵化器擔任導師以及以自己類創業的經驗(當職業講師及顧問某種程度其實跟創業很像),看到大多數的人創業遇到瓶頸的最主要原因多數來自於創業前資源的預備以及心態,畢竟,這不是個遊戲,而是真真實實會影響到自己資產負債狀況的商業活動。

所以,在跳進火坑前,我們可以想想下面三件事情: 

(1)問問自己創業的動機是甚麼

很多人給我的答案是賺錢,但我看過許多成功的創業家都是因為他們覺得做這件事情會很有趣,所以就繼續做下去,想看看最遠可以走到哪裡。簡單來說,成果才是他們在乎的(ex:把產品賣出海外 or 成為顛覆該產業的新創),而賺錢則是附帶的。

所以,請先問問自己為甚麼而創業;創業之路很難走,如果沒有一種所謂的使命感or 願景,基本上很多人遇到1-2個挫折大概就掛了。

(2)你的商業模式是甚麼? 有無做過調研?

前幾天我印度同學打給我,他說有金主想跟他一起買下一間工廠,製造商品來營利,然後問我整個併購的流程、該注意的地方、以及風險管控的東西。我反問了他,你要吃下哪一種製造業工廠? 他回答說,可以是medical device,也可以是一般製造業;我接著又問他,那你的目標市場是哪裡? 然後這樣才可以決定你應該買下哪個國家的公司。此外,我也提醒他medical device會牽涉到許多法規的東西,你有沒有先研究過?

我劈哩啪啦問了一堆,看來我印度同學尚未準備好,所以他說要回去研究一下再來問我。

創業也是一樣,總不可能自己想做甚麼都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TA、一堆的規劃與商業模式。

你,有認真思考過嗎? 

就算是開一間咖啡廳,我一定會問說:那你的咖啡廳到底跟別人有甚麼不同? 商業模式是甚麼? 有沒有估算前期成本 & 每個月的固定成本 ? 如果都沒有客人來,那你預備要撐多久 ?

很多人通常都只會有想法,但很難把項目推進,不然就是有方向,但沒有實作細節,這樣的貿然創業通常會死得很慘。

開手搖杯,雞排店的難度不亞於開一間公司,都是屬於創業,但前者因為門檻低,競爭激烈,相對的要思考的更清楚(這裡的清楚不是賺不賺錢,而是你對於你這個事業的想法有沒有透徹)

我們家附近的咖啡店就是一例,花了很多時間裝潢,但撐不到兩個月就倒了。在跳下去創業的火坑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的思考?

(3)你有甚麼資源?

這個東西很現實,除了資金之外,無形的資源也很重要,例如: 你要賣咖啡,剛好認識國內很重要的進口商 or 認識國外的供應商,外加你可能認識幾位很棒的設計師,可以替你設計非常吸引人的咖啡廳。

很多人創業是子承父業,例如有人家裡本來就是在做漁產的中盤商,後來他創業順勢去做生鮮產品(漁產)的電商 and 產品製造商(魚漿/丸子類)就很理所當然。畢竟很多上下游的關係都有,對這個產業的生態也熟,只是把商業模式做個轉換。相對於一個門外漢來做這個,資源鐵定有利得多。

在投資界,談到清大跟交大就知道它們學長姐很多都是科技新貴,所以很多人要找尋創投資金就是找他們。再者是你同學剛好在銀行承辦貸款,知道如何寫申請書比較容易過,有甚麼優惠貸款等,這也是另外一種無形的資源。

在大公司工作,資源通通靠公司,但自己出來創業,吃的就是自己的資源,別人沒有義務來幫你。所以自己本身的資源豐富度就相對的重要。

最後的建議: 不要刻意的去想要創甚麼業

看到標題你們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不是前面說要好好思考嗎? 但怎麼這邊又說不要刻意的去想 ?

在我自己的經驗跟輔導新創團隊的經驗裡,我看到許多可以走到最後的創業家都是先對某件事情有熱情,然後下去做。做著做著,因著有熱情,就把事業慢慢做大了。這正是呼應了我前面所提的,你的動機如果放在賺錢的話,其實是很危險的。

創業就是很血淋淋的戰場,你要說服客戶你的東西跟競品有何不同? 差異化在哪? 如果不是對事業的執著跟帶有一點理想性,是真的很難走下去。

有許多在學學生都會很想急著要闖出一番天地,如同我前一篇的文章菁英創業取代草根創業 ?提到的,要實現許多點子是需有有一定的知識含量的。而學校是你最可以取得免費資源的地方,其實要好好去善用它。不管是專業知識也好,育成中心也好,免費的演講也好,甚至是老師的資源,都是可以利用的。

出社會後,大多數的專業服務都要收費,而新創公司大多都沒什麼錢,團隊要自己跳下來做。說真的專業的東西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來,如果你甚麼都不懂,又沒有錢外包,那很多時候做出來的成品就會很low,很難通過市場的嚴酷考驗(如廣告文案的設計,產品的包裝,或者是訂價分析.....)。

當然,如果甚麼東西都想得很清楚才去創業,那我敢保證你基本上就創不了業。但是在這股衝動與熱情背後,還是要回歸到現實層面的規劃,在創業的路上,誰犯的錯少,過程中沒有讓公司一刀斃命的致命傷,誰就可以撐到最後,成為最後的贏家。

--------------
小 Mi

曾擔任矽谷創投分析師、併購顧問、亞洲綜合性財團的海外戰略主管,目前擔任上市公司的戰略主管,負責企業改造及新商業模式建立。康乃爾大學應用統計碩士畢業,並於近年取得UCLA跟新加坡國立大學 EMBA雙聯學位;曾於旅居美國(紐約+矽谷)、新加坡、上海,擁有豐富的海外生活經驗。

有深厚的東方思維加上長年於西方商業社會打滾,讓他的東西方混合思維,在企業對外擴張時扮演了很好的協調者角色。目前也擔任孵化器的創業顧問/導師,協助新創公司驗證/建立商業模式;同時他也是<起初文創>種子講師,主要講授商業模式,創新,以及人生定位相關議題。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