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EMBA日記: 我好想要睡覺之 segment 4 (舊文)



最強團隊 

「終於把mid-term presentation搞定」,這是在我眼皮好像吊了千斤重的鉛塊,腦筋已經像毛線般打結下,興起的第一個念頭;更不用說在如此疲累的狀態下還要講英文,真的有時候會轉不過來


大夥熬夜到凌晨1點終於把要我們畢業專案的初步簡報跟預演做完,剛剛聽完feedback後,我可以想像segment 5客戶到場的時候,每個小組簡報壓力會有多大。畢竟來的都是客戶的CEO, 做高階主管簡報,從內容,表達方式跟速度都跟一般做簡報的是不一樣,連商場上老手的Thomas都說有壓力了。


印度大哉問 

從出發前的忐忑不安,到一個不知道是甚麼樣鬼地方的德里,最後到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心情算是倒吃甘蔗,但每天可以睡眠時間也是等速減少。這次來才知道印度有17種官方語言,堪稱是世界上最 diversified的國家,種種因素讓印度一直裹足不前。雖然數據上都看到印度持續在成長,但我覺得要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必須還要一些時間。基礎建設是個大問題,人民素質也是個大問題,大部分目前還停留在台灣30年前,很多東西的質感也沒那麼細緻(但很有特色)。

但EMBA課程讓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管它發展如何,每個國家/每個時間點都有相對應的服務與產品,你有辦法做起來,賺到錢就好了,who cares ? 困難度越高,風險越高,但相對的機會就是你的。 

In classes 

上一屆一直跟我們說UCLA之後的segment都會輕鬆得多,但我覺得都是騙我們的。報告, 個案, 專案, 閱讀, 開會, 還有大家的 full time job,讓這個segment大家的狀態都很疲憊。我只能用三個字形容: 累翻了。但策略管理這堂課讓在靠策略吃飯的我,又有新的獲得,讓我對於每個策略決策能用更不同的思考點來驗整自己的想法對不對。畢業專案簡直讓大夥不死也半條命,長達6個月的實際專案,這次的Mid-Term presentation順便讓教授檢視各組的進度,避免到5月跟客戶報告的時候出大包。

科技管理跟創新管理的課我是覺得還好,但我學到最重要的思維是,身為一個高階經理人如何替公司引導跟創造創新的環境;以及許多實際運作上要注意的細節,在觀念上對我蠻有用的。

在課程結束前教授說,請珍惜現在忙碌且快樂的時光,因為當我們畢業後,通常會很空虛,因為這18個月太忙太痛苦,畢業後突然時間多很多,然後又沒有同學在旁邊嘰嘰喳喳,要調適一段時間。

在印度的參訪最讓我驚豔的就是全球最大的軟體外包服務商Infosys,真的很國際化;教授上課也提到,封閉的環境是孕育不出甚麼偉大的企業的。跟一群高階經理人一起上策略課,彼此的交流火花真的很多,可以相互分享與學習。教授也說喜歡上EMBA的課勝於上MBA。




Take away from this segment

印度的Segment上完,等於已經上完一半的課程了,一路上的學習,也從同學身上觀察到很多細微的特質:


(1) Being professional : 這是這次我聽到大家講最多的詞,到國際化的商業世界後我才理解,這個名詞的背後代表的不只是你的專業知識,還包還無形的言行舉止,抗壓性,遇到複雜問題時是否能保持理性/讓數字跟商業結果說話,控制自己疲憊/生氣的情緒,就事論事。簡單來說,專業就是你在各種情況下的談吐/思維/處理事情的狀態都跟平常沒兩樣。

(2) Value proposition: 這是策略課很常講的一個詞,也就是公司/自我價值定位。以美國社會的思維來說,競爭是他們內心中的DNA(歐洲人例外)。跟同學們也相處了一段時間,在班上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定位;專案也是,但重點是你要怎麼找到/塑造你自己的定位/建立自己的名聲,根據自己的資源/背景,在競爭的社會下殺出一條血路。教授講得很好,以經濟學來說,資源本來就有限,為了活下去,競爭是無法避免的。如果想要安穩而不競爭,最後還是會被自然淘汰

(3) 很了解自己不要甚麼: 這次有人選擇不去參觀公司,因為他以後的業務不會跟印度有往來,不如把時間用在其他的事情上;有人選擇不跟大家去social,有人只focus他有興趣的個案。以前我不覺得對,但隨著與許多高階經理人相處後,會發現他們很知道要如何取捨。因為時間/金錢有限,要很理性的判斷自己的時間要投注在甚麼地方。甚麼都要的結果就是甚麼都做不好,這就跟台灣的教育太強調通才的慘狀是一樣的。

教授在課堂上也說了,策略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 : Knowing what you not to do

(4) 策略性思考與數字化管理: 可能因為同學們大多都當到高管,我則是因為待在策略部門的關係,才有機會以董事長/總經理幕僚的身份一窺全局,看的多是戰略層面,想的是這一步與下-下-下一步的關係。大家考量的層面廣,自然討論起來深度就夠,這是我最 enjoy的事情。

另外,歐美的數字化管理我已經從之前在顧問端工作的時候已經深深被同化了,只是現在我也不完全依賴數字,很多無法量化的隱性因子也必須要去考量。但不可諱言的,number base的決策方法還是有相當的價值,然而,若真的要成為一名真正的 leader,有時候必須減少邏輯,強化想像力




後記:


我泰國同學說我不像台灣人,思維比較西化;這大概源自於我在美國工作過幾年,大概已經習慣這樣的比較西化的思考方式了。我也順便請教同學們,以他們過去與台灣公司合作的經驗,分享對台灣人的看法。有一位印度同學跟泰國同學的觀點如下 :

”台灣人很努力很聰明,但是總是少了那種願意跟國際合作(做甚麼怕甚麼,審核又多),格局比較小,有一種無形的框架;時間回到10年前,我剛跟台灣公司合作的情景,都很願意擁抱外面的新技術/思想的人相對較多。但10年後的台灣反倒越走越後退,中國高階經理人的心態已經完全不同,願意開放,歡迎競爭與改變”

到了海外回頭來看台灣發覺,其實台灣被政府保護得很好,相較安逸,所以較難培育憂患意識。所以在面對外來挑戰/或合作需求時,都很怕被吃掉。會害怕表示自己沒實力,所以越來越退縮,惡性循環,最後就廢了。

然而。如果不擁抱改變,就只能被改變;與其被動,不如主動迎擊面對挑戰 !

-
小 Mi

曾擔任矽谷創投分析師、併購顧問、亞洲綜合性財團的海外戰略主管,目前擔任上市公司的戰略主管,負責企業改造及新商業模式建立。康乃爾大學應用統計碩士畢業,並於近年取得UCLA跟新加坡國立大學 EMBA雙聯學位;曾於旅居美國(紐約+矽谷)、新加坡、上海,擁有豐富的海外生活經驗。

有深厚的東方思維加上長年於西方商業社會打滾,讓他的東西方混合思維,在企業對外擴張時扮演了很好的協調者角色。目前也擔任孵化器的創業顧問/導師,協助新創公司驗證/建立商業模式;同時他也是<起初文創>種子講師,主要講授商業模式,創新,以及人生定位相關議題。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