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EMBA日記: 中西文化衝突的 segment two (舊文)

“You have to adopt the local culture and local rule if you want to do the business here. Being flexible and open-minded”

這兩句話應該就是我們這個segment的總結,全球化的重點其實是在地化,如果用西方的觀點來看亞洲市場,用西方的觀點來做亞洲的生意,往往會慘敗的一蹋糊塗,現在在中國的外資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從自己過去幾年在東協的經驗來說,對於當地文化的謙卑與了解,才是真正致勝之道。
從智慧財產權的法令完備性也好,亞洲獨特做生意的手法也好,跟西方思維是完全不同的;上課時候可以發現有的老美跟歐洲人還是喜歡用西方思維的框架套在中國/其他亞洲的市場。我以前也有一樣的想法,總認為中國/亞洲應該怎樣怎樣,為甚麼不能像美國這樣這樣。但我後來認知到這是我自己的驕傲,是來長久被灌輸來自西方世界白人至上觀點的驕傲。
但這次上完課之後,讓我了解到,如果一個國家夠強大,西方世界想要我的市場/資金/投資,請follow我的遊戲規則,我的思維,我的邏輯。而不是你要來中國市場還要我照你的遊戲規則。跟我與上海朋友聊天,他們說他們很討厭外國人來這邊不學中文,要做local市場,請講中文,不要用英文跟我們擺架子。恩,聽完上海朋友講完這句話,我稍微可以了解教授要表達的意思了。這也是為甚麼許多無往不利的外資企業來到中國卻敗得一蹋糊塗,因為長久下來它們在其他國家佔盡的優勢,在這邊一點也沾不到。

來自華頓商學院的guest speaker也提到,中國與美國,是在打世界的規格戰,沒有google,沒有VISA/Master Card, 不用google map, Gmail等, 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避免被美國的規格綁死,或者是被美國掌控太多資料(連我老美同學都說,美國CIA/FBI都有跟這些大公司拿資料,只是一般大眾都不知道)。中國希望有一天,世界的規格是他們說了算,而不是西方世界。

讓我重新思考職場工作者定位的operation management

這次在中國上課的地點有一半的時間是在深圳,在深圳的operation management課程中,訝異的是教授沒有講許多供應鏈管理的細節,反而透由case study探討了許多製造業的business model以及目前的挑戰(case的公司都是我們要去參訪的公司, 且要求課前要讀完+交分析報告,課堂上就直接討論了),並且要我們在參訪時問問題,參訪後提出解決方案。我們參觀了比亞迪, 利豐(全球最大的成衣貿易商),TAL,Mindray(全中國最大的醫療器材製造商);整個上課的內容環環相扣,壓力頗大,但也從企業策略的角度來思考工業4.0時代應有的解決方案。




在整堂課的最後,教授語重心長地跟我們分享了下面一段話:

You are EMBA, come here not to solve operational problems, but to solve strategic problem. Don’t work hard, please work smart. How to create value to corporation is what u need to think about.

這個時代不缺資金不缺人力,但缺好的ideas。如何在崗位上替公司創造價值而不是傻傻的在做以後機器人會取代的工作/人力可以縮減/隨便找個人就可以取代的職位上,年復一年的在工作,然後技能沒有跟隨著世界的變化而轉變,最後就被市場自然淘汰。
這點跟我老闆一直強調的方向是一樣的: 你的value在哪,anchor proposition在哪? 苦勞的世代已經不在,value creation才是王道,而且是看成果而不是看你工作的時數有多長。矽谷的狀態已經是這樣了,技術含量低的/低層次的工作只會被取代;而貧富差距會因此越來越大(教授也強調,政府必須帶頭輔助勞工/企業轉型,企業也必須多加關注企業責任,不然一定會有革命發生)。

Best team work的corporate finance

在上海的課程是corporate finance。除了課本外,我們硬是K了10個case study + presentation,課題包含了跨國併購, IPO, Failure IPO, Reverse M&A, Dividend Policy, LBO等,個案都是從CFO的角度出發來給予公司建議或思考的方向,對決策的思考流程有一定的幫助。
由於是我的老本行,考試跟個案的準備相對來說比較沒有壓力(但其他的同學可是哀哀叫);我唯一擔心的大概就是英文presentation以及Q&A。但是EMBA同學提問的問題可不是隨便就可以呼悠過去的,我們team就被問了30分鐘(每一組都差不多),還好最後教授對我們報告的呈現方式很滿意,Q&A也見招拆招的解決掉了。4個人的team,每個人都有contribution,也很願意合作/沒有free rider,算是滿意。
原本以為可以輕鬆點過的China segment,大家每天也只是睡5~6小時,課業壓力/報告/參訪後的分析讓大家實在都喘不過氣來,更別說還要撥時間與我們畢業專案的客戶開會/搞進度(我們的客戶在澳洲),往往吃飯的時候team都還要坐在一起邊吃邊討論。隨著每個segment這樣的操法,也可以感受到大家體力越來越下滑,中年過後還要回學校充電,真的是挑戰。
挑燈夜戰準備報告與考試,滿滿的數字
談自己/下一代的未來
這次中國的segment讓我感觸很深,除了看見了中國白領素質的提升外,也看到上海的市容越來越整齊,許多新的business model是台灣無法想像也無法copy的(因為就沒有這個市場跟人才),中國的前進是以10倍數的速度發展;企業領導者的思維與格局簡直完勝台灣老古板企業家,當全世界都在轉動的時候,台灣卻還持續停滯。大家只能走出去,不一定是中國(這已經在發生了)。
我必須說中國/東協仍有它不完美的地方,但市場/工作機會/前瞻性在這,去海外工作必須要克服許多的不適應以及困難,在處理事情上必須保有相對的彈性,而不是像歐美企業這樣死板板的無法變通。如果你是個循規蹈矩坐辦公室的乖乖牌,中國/東協市場真的不適合你;但如果你夠有彈性,夠能像老闆一樣的思維(不是只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思考問題),有足夠的軟實力,你一定會覺得這是個夠刺激的市場,享受在商場上廝殺的感覺,就像台灣30年前的各個老闆們一樣。
島國思維跟大陸國家(美國/印度/大陸)的思維是天差地別的,不管從消費者型態/文化/商業模式等都是天差地別的;當年剛到美國的時候思維簡直被重新塑造,culture shock簡直是讓我吃盡苦頭。但我很慶幸可以經歷過這種刺激,讓我在思考的時候可以有更宏觀的視野來思考問題。
一年前到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學院受高階主管訓時,讓我興起唸EMBA的想法;雖然從申請到開始唸書後的過程真的很辛苦,但我很開心/也不後悔做出這個決定。如同我同學說的:

Everybody has to move forward and learns something from this program. These are the reasons why we are here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