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與經理人制公司的差異

記得上EMBA的時候,有一位學長來分享他如何將泰國啤酒品牌反敗為勝(Chang Beer)的故事。演講過程有提到,他是在家族企業的二代手下做事,所以後來我在Q&A的時候就請他分享在家族企業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是否有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當然,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因為二代的授權,讓他在drive轉型的過程中可以取得有利的靠山。

除了在顧問公司工作的經驗外,我有兩段經歷都是在家族財團的二代身邊做事,後來也回到純專業經理人的公司打工;從企業組織的角度上來看,各有其優缺點。

Top Down vs Bottom Up

在家族企業工作,很多時候真的都是老闆/二代說了算,從專業上的角度上來說如果這位掌舵人的觀念/格局都很好的時候,真的能好好地把一家企業帶起來。而如果你是老闆旁邊的重臣,想要推一件案子的時候,只要你能說服老闆,在執行面上是相對可以減少很多平行單位溝通的成本,執行的速度相對會快很多,也比較容易成事,我在家族企業上班的時候就有嘗過這樣的好處。恩,就像川普一樣,想幹嘛就幹嘛。



但在一個都是專業經理人為主的公司,各部門職權明顯,你要我幫你做事,那就來談談我有甚麼好處。如果這時候又偏偏遇到一個不是那麼有決斷力的CEO,光是下面溝通打通關的時間就會把你搞死。到最後,大家就是安分守己的做"自己"的事情,甚麼跨部門的專案....那就等總部/CEO這種有話語權的老闆想到要做才會做(也不是每個CEO都喊得動他下面的部門)。就算要做,也要看部門是不是願意認真配合.........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方案要每個counter-party買單,這個案子才會往前邁進,但這樣的過程就會拖非常久

正面來看叫做尊重專業,但反面來看就是各據山頭。

長期效益 vs 短期績效

在家族企業做事,簡單來說,只要老闆有心想做,可以完全不顧當下的P&L,可以考慮到無形的東西,如品牌/形象.....像當年統一的7-11,已經虧了7年了,但徐重仁先生依舊得到高清愿先生的支持,一直撐下去,最後反虧為盈,到現在成為台灣重要的通路。當年如果徐總沒有得到高先生的支持,大概2年就會被掃出統一集團的大門了 : 因為沒有績效。

而純經理人制的公司,公司沒有甚麼所謂的家臣,看的就是績效。總經理也是3年一簽,所以除非這個專業經理人是做得相當穩的,不然大家考量的,都是當下的績效,;而那些"重要的且需時間建構的長期投資",多半不是他們關心的議題,反正安全下庄,P&L達標就好。長期的策略,恩恩,再說吧。

巴菲特所講的護城河,也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都是需要時間的堆疊,包含了品牌,通路,供應商關係,客戶關係維護,以及現在最夯的IT能力等等,都是很難以用$$去衡量的,但真的對於企業的長久經營有著莫大的影響。但職業經理人在績效考核的壓力下,被迫要把大量的時間投注在當下的損益,許多的解決方案大多是quick win;然而如此一來,如果沒有關心到long-term strategy的話,對公司長期來說絕對不是件好事。

張忠謀領導的台積電,每年會花營收的8%以上(以去年數字來說是849億台幣)來做研發。這個位子很穩的CEO,就會願意犧牲自己每年的淨利潤,花很多錢在建構自己的長期核心競爭力。相反的,我也看過許多CEO都只是在關注每年業績達標與否,要花錢但對於公司長期有好處的專案,一概不看......

伴君如伴虎 vs 在刀口上討生活

在家族企業工作,大老闆(business owner)的風向球是關鍵,一句話不對惹得老闆不開心,你大概就準備滾蛋。簡單來說,老闆掌握了你生殺大權,就算你的績效有多好也不是那樣重要。這時候,你是遇到為明君 or 昏君就會決定你的烏紗帽,一旦你成為這些老闆們的家臣之後,後半輩子至少位子是保得住的,但就是一輩子被綁住了;後來二代接手改朝換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看看徐重仁先生在統一企業後來被逼退的故事,就大概可以理解一二。


而經理人制的公司就是很看績效,績效是你很重要的保命符之一(但不是絕對);反正大家都是打工的,就是賺錢啊.....想的做的都是在想自己部門的績效,年底如何交差,畢竟關係到能不能繼續待在位子上。所以我覺得從單純經理人制公司出來的人都會比較強悍(大多是外商),因為要為自己的KPI fight。

從職涯的觀點來說........

我自己兩種類型的企業都待過,我會建議在年輕的時候應該去專業經理人制的公司學習"績效"的觀念,而隨著年紀跟職位的增長,如果想要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的話,可以轉到家族制的公司的老闆/二代身邊做事。其實我們從許多經理人的職涯軌跡就可以發現,早期都是在外商,而到了一個時間點後,就會轉去local坐大位。

一方面是在這些外商/經理人制的公司對員工就是個聘僱關係,我出賣8-16小時的時間工作換取報酬。所以要開人也是毫不留情,大家實事求是,不能就開掉。另外,待過外資的都知道,很多大方向的決策是要靠總部來下,我們就只能follow。若有機會跳到某財團的權力核心,反而是能有更多的決策力以及對公司的影響力。

而家族企業如果變成核心人物的話,基本上不太會開人,但就必須忍受許多在經理人制公司完全遇不到的鳥事(ex: 週末把你叫到陽明山開會, 老闆的朋友推一個案子,老闆要做人情,必須接,但這完全是對公司沒幫助的事情),這個取捨就要看自己的價值觀了。

沒有一項體制/公司是完美的,就算是家族企業,也有很多不同的DNA,選擇自己適合的,然後可以在裡面游刃有餘的,才是最重要的。




留言

熱門文章